电梯技术规范应有检验模式
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快速发展,2014年底电梯的保有量接近360万台,但因电梯事故的发生而成为社会和媒体的热点,电梯的安全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国家为了保障电梯的安全,在法规上设置了检验和保养规定,对电梯的安全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减少事故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障电梯更加安全可靠,并且降低检验检测损耗,有必要在技术法规和标准中应增加满足检验功能要求的条款,实现安全和方便顺利的完成各项检验内容,也可避免因检验和保养对电梯带来不安全的因素或影响。1 法规对检验和保养的要求
《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电梯应当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质检总局13号令)规定,在用电梯的定期检验周期为一年。如果再加上电梯的的故障处理、使用单位的应急演练、单位内外部不定期的抽查,从一年中对电梯检验、检查和维保的频率和次数来看,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等标准和技术规范应该有专门的条款来满足检验功能的要求,也约束因检验行为对电梯带来的不安全因素。我国的电梯制造标准采用欧洲的标准,但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也应满足我国国情的必要要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短时间内电梯数量巨增,这可能是欧洲标准制定者所意想不到的。
本文所提的检验既包括特检机构的法定检验,也包括安装单位、维保单位的自检内容。因为电梯维保单位对所维保的电梯除了进行半月的维保,还要进行季度、半年、年度保养,每年在特检机构的定期检验前也要进行一次不少于法定检验项目的自检。现在的电梯都配有检修模式,在GB/T7024-2008《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术语》中3.2.18条定义检修操作:在电梯检修状态下,手动操作检修控制装置使电梯轿厢以检修速度运行的操作。它仅能实现TSG T5001-2009《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中所定义的“日常维护保养”行为。对额定速度测试的检验项目,用检修操作无法实现。有的电梯配置司机和独立运行模式,虽然能额定速度运行,但需要轿厢内有专人操作,也不能完成检验项目的要求。
2 检验和保养的警示标识
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第15条规定,检验现场的基站、相关层站等检验现场放置表明正在进行检验的警示牌。对于有多层站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检验不便于实现,放置和回收检验警示牌就会需要很长时间。但如果不放置警示牌,楼里的工作人员靠近正在检验的电梯时会带来安全隐患,也是不符合检规的要求。
应该通过技术规范要求,在设计中考虑电梯层站的显示中应有检验和保养的中文标示字样,让无关人员远离正在检验和保养的电梯。也让相关人员知道电梯是在正常的检验和维保,不是在维修故障,防止相关人员误解电梯怎么经常出故障,从而对电梯的安全感到担忧。应该用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计,让相关人员对电梯有更多的知情权。随着液晶显示成本的降低,现在较多厂家在层站显示屏和轿内楼层显示屏中采用,代替了过去数码管的显示,显示的内容更多、更清晰,应很好的利用这项技术。
3 《检规》中检验行为带来的风险
1)配合人员工作中疏忽行为带来的风险。现在我国电梯有六个检验规则和一个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规则,在检规和维保规则中要求进行“轿厢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有时维保人员试验时要进行安全回路短接,试验完毕后疏忽忘了撤掉短接线,造成安全回路一直处于被短接状态,而电梯却在正常运行的安全隐患。另外,电梯检验的特点是在一个立体的检验空间内有时进行交叉作业,有时需要机房、轿顶、轿内和地坑内人员的配合,一旦配合不好,可能带来人员伤害,况且现在每天有大量的电梯需要检验,造成多数情况是一名检验人员和一名维保人员配合检验一台电梯,工作中要求更加精细、精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