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紧急救援措施方案
电梯应急救援预案电梯因突然停电或发生故障而停止运行,若轿厢停在层距较大的两层之间或蹾底,;中顶时,乘客将被困在轿厢中。为救援乘客,电梯均设有紧急操作装置,可使轿厢慢速移动,从而达到救援被困乘客的目的。
紧急操作装置有两种,一种是针对曳引式有减速器的电梯或者移动装有额定载重量的轿厢所需的操作力不大于400N时,采用的人工手动紧急操作装置,即盘车手轮与制动器扳手;另一种是针对无减速器的电梯或者移动装有额定载重量的轿厢所需的操作力大于400N时,采用的紧急电动运行的电气操作装置。
1、 手动紧急操作装置
盘车手轮是用来转动曳引电动机轴的轮状工具,对此GB/T7024-1 997<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术语》中,盘车手轮的定义是:“靠人力使曳引轮转动的专用手轮”。“轮”应当是圆形的,非圆形的就不能称其为”轮”。我国在用电梯配置的盘车手轮有“一”字形。“人”字形。”十”字形和圆形等几种(如右图)。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对盘车手轮提出新的要求。GB7588—2003第1 2.5.1条文中与GB7588-1995的区别是将·以便借用平滑的盘车手轮能将轿厢移动到一个层站”一句修改为“以便借用平滑ISl:~辐条的盘车手轮能将轿厢移动到一个层站”。在GB7588-2003中已明确规定盘车手轮应是无辐条的,由此可见,“一”字形、“十”字形.”人”字形盘车手轮是不符合标准要求了。在实际应用中,·一”字形、·十”字形,·人”字形盘车手轮既不方便使用,又容易伤及操作者,其本身就存在着不安全因素,而圆形无辐条盘车手轮使用方便,操作安全。 GB7588-2003中第1 2.5.1.1条对于可拆卸的盘车手轮比GB7588-1 995还增加了内容:·一个符合14.1.2规定的电气安全装置最迟应在盘车手轮装上电磁驱动主机时被动作”。此电气安全装置在GB7588-2003标准附录A<电气安全装置一览表》中被称之为·检查可拆卸盘车手轮的位置”的装置。我国在用电梯还没有此装置,按照GB7588-2003中上述条款的要求,新的电梯产品就必须装设该电气安全装置了,这个装置的作用是防止在盘车过程中驱动主机起动伤害盘车人。以前曾发生过因忘记关闭电源开关进行人工盘车, 电梯突然起动致使盘车人受伤的事故,因此电梯安装此电气安全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种方案,装一个与轴安全罩(在用电梯都装有曳引电动机外伸轴安全保护装置即轴安全罩)相联动的电气安全开关,这个开关就是“检查可拆卸盘车手轮位置”的安全装置。曳引系统正常工作时,装在轴安全罩上的电气安全开关处于一种稳态,当装盘车手轮时,须先将轴安全罩拆下,这时电气安全开关由原来的稳态变成另一种稳态,曳引系统不能工作,从而达到在断开驱动主机状态下进行盘车的目的。设置这个装置应考虑装上盘车手轮不应有触及上述电气开关使之动作。
另一种方案是在曳引电动机端盖上,装设一只电气安全开关,正常状态下该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接通电路。当装上盘车手轮验证位置开关,触点必须始终处于可靠断开的状态。 2 、紧急电动运行的电气操作装置
紧急电动运行的电气操作装置在机房中,与机房检修装置结构,功能类似,也是靠持续按压按钮来控制。但主要区别是检修运行操作是在安全回路正常条件下进行。而紧急电动运行操作则可在安全回路局部发生故障情况下进行,如安全钳开关动作后。
现在,电梯采用无齿曳引机渐多,移动轿厢的力大多超过400N。但这类电梯所配的紧急电动运行的电气操作装置仅能在短接限速器.安全钳开关情况下运行,但当轿厢.对重发生蹾底或;中项时,紧急电动运行操作不能运行,影响了紧急救援效率。
无机房电梯由于占用空间少而备受用户欢迎,但目前的无机房电梯紧急操作装置普遍采用手动松闸,靠轿厢对重不平衡力矩的作用而移动。但当两者重量相当,不平衡力矩差较少时,疏散乘客就比较困难。由于井道顶部空间小,无法实现人工手动盘车,建议无机房电梯应配置紧急电动运行的电气操作装置。
电梯的紧急操作装置看似是电梯上的一个简单附件.但它却是电梯设备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应引起电梯设计制造.安装维修。使用及检验检测单位的高度重视,以保证电梯停电或发生故障救援乘客时发挥重要作用。
最全面的电梯应急救援预案
为了提升应对电梯运行使用中各类意外伤人和困人事件的能力,规范本应急救援预案的具体实施,建立健全电梯乘客事故应急体系,规范对伤人和困人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电梯伤人和困人事故的危害,特制定本预案。
1.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电梯发生运行事故时的应急救援工作。适用于使用的电梯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人身安全和财物损失的事故。
2.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体系职责
2.1成立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 XXX XXX
2.2组长职责
负责本单位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对电梯事故全权组织进行应急救援。
发生电梯伤亡事故后,启动单位预案、组织应急救援的同时,负责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负责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电梯事故调查处理。
2.3副组长职责
协助组长对电梯事故组织进行应急救援。
负责确定合理的技术处理方案、制定应急救援方案。
组长不在现场或不便履行职责时,行使组长职责。
2.4应急领导小组其他成员职责
配合组长和副组长,实施应急救援工作。
2.5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2.5.1负责电梯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修改和电梯应急准备工作的组织和检查。
2.5.2发生电梯伤人和困人事故后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有关情况,及时启动应急救援工作,实施应急救援方案,救援受伤和被困人员。
2.5.3负责现场组织、协调应急救援、应急救灾、伤员救治及转送行动。
2.5.4救援现场的防护。
2.5.5负责向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报告。
3.可能发生事件或事故,以及定级
3.1.1曳引电梯和液压电梯可能发生事件或事故
电梯轿厢困人(例如停电,电梯冲顶,蹲底,安全钳意外动作,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制动装置意外动作,曳引机制动器失效等时造成困人);人员受伤;人员死亡;门区剪切;大面积停电;自然灾害(地震、雷击、暴风雨/雪等);电梯井道进水、火灾;其它突发性事件。
3.1.2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可能发生的事件或事故
裙板和梯级之间夹持,扶手带夹持,梯级链条断裂,制动器失效,扶手带断裂,梯级下陷,梳齿板夹持等。
3.1.3单位可根据以上事件或事故情况,按照定性或定量的具体指标,划分出事件的等级体系(预警等级和事件等级)。
4.应急装备、物资、通讯保障
保障措施要完善。应急救援装备要配备到位,并应定期检查装备完好情况,安排专人保管,并明确只能用做救援及演练使用,不得挪作他用。应急救援人员应急值守到位,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单位应督促维保单位在维保现场储备数量充足的电梯易损件及电子元器件,以便电梯元件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更换,排除故障。
5.预警和预防机制
单位要按照不同事件或事故级别的判断要素,建立完整的预警体系。明确预警发布程序,包括审批者、流程、时限和违规责任。
6.应急响应(包含预案分级启动、响应、处置程序和信息上报程序)
6.1 总则
当发生下文叙述的事件或事故时,应按电梯运行意外事件或事故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6.2启动程序
电梯发生突发事件后,接报人员应尽可能详细地初步记录下列信息:事件发生地点、时间,可能的事件严重情况等,并且应立即报告组长启动本预案。
6.2.1 启动预案后,应急领导小组向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发出应急救援信息→应急领导小组启动本单位应急救援预案→安排人员与受困人员取得联系、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初级救援工作。
向电梯维保单位发布应急救援信息。
如果需要采取医疗措施,可拨打电话“120“,联系医疗救助。
发生火灾、建筑物受损,可以拨打电话“119“,联系消防部门救助。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特大事故、重大事故和严重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或者业主必须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和当地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逐级上报,直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或者特大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或者业主还应当直接报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需要记录的报警信息一般包括:
报警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
受困人员所在具体位置:地址、层站、电梯编号。
受困人员的身体状况,是否需要医疗救助。
报警时间。
6.3 应急救援过程的通讯
6.3.1保证应急救援过程中的通讯畅通。
6.3.2措施:
电梯轿厢内应配备紧急报警装置,该装置应能与有人值守的建筑物管理机构联通。
应安排救援人员与被困人员在现场保持联系。应急救援小组应配备适宜的通讯设备,例如:电台、电话、对讲机、电喇叭等。
应急救援小组,应编制或携带适宜的应急救援通讯录,包括:本单位应急救援组织通讯录、上级应急救援指挥部或特种设备主管部门的联络方式、社会救援力量通讯录等。
应急救援小组应设置专用应急救援电话,24小时有人值守。
6.4 紧急处置
6.4.1针对电梯轿厢内受困人员:
应急救援人员与电梯轿厢内人员保持联系,对受困人员进行安抚,提示电梯轿厢内人员保持安静,尽可能远离电梯轿门,配合救援活动。如果需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电梯轿厢内病人采取正确的救治措施。
6.4.2针对伤员:
采取必要扶助措施。
采取必要的包扎、止血措施。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救护工作。
6.5应急救援方案及实施
6.5.1应急救援方案:
电梯发生困人事件后,采取电梯专业维修人员的一般救援措施,通过电梯专业维修对于电梯的人工操作,完成救援活动。
6.5.2 应急结束:
受困人员全部救出轿厢或脱离险竟、死亡和失踪人员已查清、受伤人员得到基本救治、事故危害得到控制、紧急疏散的人员得到安置或恢复正常生活,由应急领导小组部根据应急救援的实际情况,宣布应急救援结束;严重以上事故的,应取得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同意后,方可宣布应急救援结束。
7.后续总结与改进措施
分析事故原因,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8.平时培训及演练规划
应定期培训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应对突发特种设备事件的知识和能力,并定期进行演练,通过演练培训应急队伍,落实岗位责任,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机制、决策、协调和处置的程序,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改进应急预案
9.必要的附件
应急资源一览表,包括应急队伍名称、驻地位置、负责人、联系电话、人数;物资、设备、装备的名称、数量、状态、存放地点、责任人、联系方式等。
标准化、规范化格式文本,包括预案启动、预警信息发布、事件通报、应急状态结束等格式文本。
页:
[1]